甲胎蛋白是一种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的糖蛋白,胎儿出生后,其血清 AFP 水平会急剧下降,直至在 1 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。AFP(甲胎蛋白)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,在临床诊断和健康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。
临床意义
(一)作为肿瘤标志物
原发性肝癌: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。约 80% 的肝癌患者血清 AFP 水平会显著升高,且 AFP 浓度通常与肿瘤大小、病情进展相关。当 AFP>400 μg/L 持续超过 4 周,或 AFP>200 μg/L 持续超过 8 周,并排除妊娠、活动性肝病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情况时,高度提示肝癌的可能。
其他肿瘤:如生殖细胞肿瘤(睾丸癌、卵巢癌等)、胃癌、胰腺癌等,部分患者血清 AFP 也可能升高,但升高幅度通常不如肝癌明显。
展开剩余53%(二)在孕期的作用
监测胎儿发育:孕妇血清中的 AFP 主要来自胎儿的肝细胞和卵黄囊,可用于胎儿产前筛查。例如,胎儿神经管缺陷(如无脑儿、脊柱裂等)、腹壁缺损等先天性异常时,孕妇血清 AFP 水平会明显升高;而胎儿唐氏综合征(21 - 三体综合征)时,孕妇血清 AFP 水平可能降低。
(三)肝脏疾病监测
慢性肝病和肝硬化:在病毒性肝炎(如乙肝、丙肝)、肝硬化等疾病的活动期,肝细胞再生过程中,AFP 可能会有轻度升高,但通常<200 μg/L,随着病情好转,AFP 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。
AFP 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指标,其水平的变化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、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AFP 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,而 AFP 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相关疾病的可能。因此,在临床实践中,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。如果发现 AFP 异常,建议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。
发布于:上海市嘉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